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王辉耀:疫后全球治理创新需加强多边合作

2020-05-05 07:02: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4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线上会议,《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长江商学院创世院长项兵和笔者等中外学者围绕“疫情下的全球化”展开对话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现存全球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这一点首先表现为联合国体系在应对全球疫情中作用有限。作为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核心治理机制,联合国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历史上多次国际危机的应对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联合国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有所下降,机构臃肿和会员国之间利益冲突等因素,逐渐使联合国有些“力不从心”。


疫情对国际自由贸易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一些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民众而限制医疗物资、粮食和其他货物的出口,全球贸易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但当疫情过后,贸易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意味着,各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恢复和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秩序,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


疫情期间,全球价值链显露出的脆弱性也引起了各国关注。全球化发展至今,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已经将各国紧紧连接在一起,疫情引发了各国对自身产业布局的风险和成本两者之间平衡点的新思考。虽然“全球脱钩”这种倒退式发展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小,但区域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将成为疫情过后“三链”重组、产业转移重新布局的趋势。


疫情让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更加凸显。从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新冠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性危机,在暴露全球治理体系不足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全球治理创新提供了契机。疫情过后,面对各种尚未解决的挑战,各国更需要加强多边合作,创新全球治理机制和体系,通过制度改革推动世界经济恢复。


在政府层面,各国可通过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合作机制,合力推动疫后经济恢复。日前,G20举行贸易投资工作组应对新冠疫情特别视频会议,对此前G20领导人特别峰会通过的联合声明进行深入讨论。G20具有的多边合作精神和对各国的协调能力,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从疫情阴霾中走出。建议随着疫情发展及其变化,G20领导人峰会可在关键节点多次召开,把握引导全球抗疫和恢复世界经济的工作方向。G20卫生部长会议、贸易部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等专门会议也应适时召开,以落实G20领导人峰会达成的共识。


各国应继续推动联合国体系改革,特别是在出现全球危机之时,应加强联合国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日前,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次召开视频会议探讨共同抗疫,发出了多边合作遏制全球疫情的积极信号。联合国还可每年固定召开卫生部长大会、贸易投资部长大会等专门会议,加强联合国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疫后世界经济恢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作出更优预案。此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制度、秘书处透明机制、发展筹资机制等都亟须改革创新,这些也是联合国改革未来面临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合作对全球抗疫和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约瑟夫·奈在博鳌亚洲论坛线上对话中提出,中美两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一波大规模疫情蔓延。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在抗击疫情中可以获得更多合作动力,这种动力在疫情过后应继续保持。欧洲也应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中美欧三方合力,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全球化体系。


在社会层面,各种研究机构、智库等民间力量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创新讨论,发挥民间外交凝聚多边力量、完善双边多边关系的重要作用。智库作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应积极开展“二轨”交流,搭建沟通的桥梁,凝聚国际共识。中国智库应积极走向国际舞台,在有关全球治理创新的讨论中发声,协助政府在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个人层面,尽管个人特别是普通人力量有限,能发挥的作用或许也是微弱的,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不需要作出努力。新冠疫情让每个人都看到,我们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公民,也是“全球公民”,不但要履行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也要尽到作为“全球公民”的义务。具体而言,就是要顺应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大势,力所能及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并以公民之力参与国家的全球化发展,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危机,既是灾难也是警醒。面对挑战,逃避责任和指责推诿都不能解决问题,“脱钩”等倒退式发展更无法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各国需要展现积极的多边合作精神,协调行动并形成合力,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是全球化智库(CCG)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