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以区域多边合作促南海和平稳定

2021-04-21 00:48:58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南海分论坛上的发言


今年已经是我们第7次在这里讨论如何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南海地区秩序。在过去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泛南海区域经济合作”、建立沿岸国合作机制等一系列构想,也达成了许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合作的南海”比“竞争、冲突的南海”更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期待。


当前,南海形势总体稳定可控,趋稳向好的大方向并未因为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大的干扰。202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围绕“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COC)磋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务实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但与此同时,近期海上形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


第一,美国出于巩固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秩序主导权的考量,彻底放弃了“保持中立”的南海政策,不断刷新针对中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和海空侦察行动的纪录,并在背后推动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国家介入南海有关争议,这使得南海形势出现了由“稳”向“乱”的变化。


第二,仲裁裁决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围绕马来西亚2019年12月单方面提交的南海外大陆架划界申请,区域内外11国向联合国提交了13份外交照会,其中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仲裁裁决。


第三,以裁决为背书的单边行动此起彼伏。这些单边行动包括单方面提交外大陆架划界主张、争议地区的油气开发、岛礁建设改变现状、争议地区强势执法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南海区域合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拜登政府仍将继承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利用南海问题遏制中国,这从美国最近出台的一些对华战略,以及美日首脑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得到印证。


某些声索国的单方面资源开发行动,不仅加剧地区海上紧张局势,同时也损坏了海上合作的互信基础。


“准则”磋商因一些域内、域外国家的干扰及相关各方间围绕敏感问题分歧的凸显而面临阻力。


700sw微信图片_20210421005804.jpg


如何保持南海稳定、推动南海合作?我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倡导构建基于“区域多边主义”原则的南海秩序,以应对外部因素的干扰。


第一,合作是实现南海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有关争端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聚焦功能性领域的合作,推进南海生态环境、航道安全、渔业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治理与合作。特别是针对资源衰竭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海洋塑料垃圾等区域性挑战,沿岸各国可借鉴世界其他地区海洋治理的成功经验,协商签订“南海环保公约”,建立促进南海可持续发展、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制度性机制。


第二,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导向,逐步推进南沙岛礁“去军事化”和“民事化”,提升人道搜救和海上救援等民事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7月以来,中国依托南沙岛礁部署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共执行救助任务35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43名、遇险船舶8艘。譬如,2020年12月,驻守在南沙岛礁的中国海上救援中心船舶就参与了塞拉利昂籍货船的搜救任务,成功解救了在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落水的10名船员。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将岛礁建设的重心从军事目的转向民事服务,增加在南海岛礁上的民事设施,打造面向全球的南海区域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南海航道的畅通和安全。


第三,对“准则”磋商应有新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预期。当然,我们对可能面临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制定“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求、更具实质性内容、更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需充分平衡各争端国的立场主张和利益,并要兼顾国际社会的诉求,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准则”磋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受制于外部干扰和内部分歧,保持磋商节奏、充分化解彼此分歧,制定真正能为南海长治久安、建构起以规则为基础的南海秩序的“准则”文本。


建设和谐繁荣的南海家园是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中国与东盟国家应相向而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