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傅莹:中国版“戈尔巴乔夫”没出现 让美很失望

2015-06-19 08:54:58       来源:环球时报

“为什么民主主导一切:美国对中国的优势”“如何拯救美中关系”“美国的‘中国共识’正在瓦解”“美国在南海不能跨越的底线”……过去几天,只要登录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及其背后议论中美关系走向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美国正在进行一场战略辩论,首要议题是美国式民主是否出了问题,反思美国自己的能力,而对外的主辩题是中国的动向以及美国该怎么办。在看待中国时,美国学界既有对抗派(如罗伯特·布莱克威尔)也有合作派(如兰普顿),观点十分多元。

本月初,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在北京出席一学术研讨会时,将美国对华看法大致分为“悲观派”(认为中美对抗在所难免)、“乐观派”(认为成长起来的中国带来更多机会)和“谨慎派”或“焦虑派”。傅莹说,中国学者对此的观察是,表面现象之下,存在美国对中国深层的失望:一是美方期待的中国版“戈尔巴乔夫”并未出现,二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之后并未屈服于美国意志和利益需求。

  在美国《国家利益》日前刊登的文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曼宁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最近几周,美国出现大量论文、报告和文章,都呼吁重新考虑美国对华政策,美国政策界许多人意识到,中国没有像美国期望的那样发展,从尼克松到奥巴马,指引美国历任总统的两党对华政策核心假设正在瓦解,该核心假设认为随着中产阶级扩大,中国会出现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

  打一架还是在一起?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似乎都在忙于回答此问题。沈大伟在写给《南华早报》的文中说,中美关系正陷入全面竞争,两个大国可能发现越来越难以共处——但它们必须共处。不论关系怎么不好,这是宗离婚不是选项的婚姻。离婚意味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