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战略评论:中国愿景缓和东亚局势

2015-01-16 08:51:20       来源:联合早报网

去年11月初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基本上是北京展现实力的场合。中国政府下令工厂暂时关闭、实行交通管制,并在会议期间让北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放假六天,以便减少拥挤和污染。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外人对北京和中国留下最好的印象。

在政策领域,这是中国显示它在亚洲贸易日益关键地位的机会。北京不但完成了与韩国的自贸协议谈判,和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议,也说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同意对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构想,展开两年可行性研究。

把这个构思加入会议日程,是对另一个区域贸易协议,即目前正在谈判,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明显挑战。有12个国家参与但不包括中国的这个协定,基本上是美国在2011年末宣布,在战略上向亚洲“再平衡”的经济层面。

亚太自由贸易区是一系列看来旨在直接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或至少提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替代选择的众多政策中的最新构思。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是另一个例子。亚投行于去年10月成立,创始成员有22个。

总部设在北京的亚投行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目的是以促进贸易的方式,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习近平的愿景是由亚投行制造机会,让中国在主要的投资计划发挥直接影响,同时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友善的形象。

亚投行显然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对手。日本和美国在亚洲开发银行各拥有超过12%的投票权,中国只有5.5%。美国的三个主要盟国韩国、日本和澳洲还未加入亚投行,更凸显了这种敌对的感觉。

自2013年10月,北京也提出了另一个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和让中国在整个亚洲享有更大影响力的提议:“新丝绸之路”。这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贸易路线:从中亚、中东一直延伸到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并进入地中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建议的目的,是投资于这些贸易路线上的基础设施、协调海关规定,以促进由中国主导、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

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也在去年9月的年度峰会,决定扩大目前限于中亚的焦点。成员国同意接受新成员,目前的观察员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最有可能先行加入。

由俄罗斯和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的这种演变,可能发展成一种区域体制。但这体制很大程度上将由中俄控制,而不是如同主导亚细安的较小国家。

去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讲话时,勾勒了这些政策的理念基础,重点是应该有一个可以为“亚洲问题提供亚洲解决方案”的新区域合作模式——这是对美国应该是区域安全架构伙伴观点的明显挑战。

从强硬到友好

建立亚投行和新的区域自贸协议,同中国直到不久前还坚持的对立态度,是强烈的对比。过去10年,在有争议的水域部署巡逻船是中国一项主要做法。其他高压措施——比如2012年在斯卡伯勒礁(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的对峙;去年5月在靠近西沙群岛与越南有争议的水域安置钻油平台;2013年9月宣布在东海部分上空划设防空识别区——目的是改变东海和南中国海有争议岛屿周围的现状。

但在2014年10月之始,中国船舰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没有进入有主权争执的海域,或邻近尖阁诸岛/钓鱼岛的海域。这是2012年9月以来的第一次。根据日本防卫厅的数据,中国船舰入侵的次数,自2013年第一季便一直减少。

在东亚峰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建议,中国与亚细安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尽管《友好合作条约》“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已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进一步显示北京已采取了一种全新方式。

李克强也同意就《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进行协商——东南亚对准则的落实,以及落实后中国是否会遵守,并不抱太大信心。此外,他也承诺为东南亚国家提供高达2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优惠贷款。

现在,北京似乎认识到,它为了狭隘国家利益的强硬,和有时具侵略性的做法,尤其是在同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域争执上,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一些邻国眼中的形象。中国同许多东南亚国家,原本正面的关系已经受损,特别是大力抗拒中国在南中国海主权声索的菲律宾和越南。即便是对中国大体上有好感的马来西亚,也对中国船舰侵入完全在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内的有争议海域感到不安。

中国与邻国关系的恶化,让美国得以巩固它在区域的外交地位。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最危险的信号,或许是美国部分解除对越南的军售禁令。

中国最近的强硬姿态也有经济上的后果。由东京从私人手中购买三个有争议岛屿所激发,同时也明显受到中国当局推波助澜的2012年9月大规模反日示威,让日本投资商觉得在中国的投资风险增加了。结果,来自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了:在2013年下滑4.3%至71亿美元,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约6%。在2014年上半年,更是同比锐减了48.8%。事实上,日本2013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加了10%至1360亿美元。但日本企业为了避免中国更高的工资成本和政治风险,却选择在东南亚和南亚投资。

根本问题

为了提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替代选择,来取代美国带头的区域秩序,中国正寻求恢复失去的影响力,和加强同邻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一些区域国家——日本是明显例子——似乎正采取更友好的政策,来缓解近年来所积累的敌意。

在中国进一步尝试建立新的区域体制之际,这可能减少紧张氛围和改善亚洲国家间的关系。不过,有两点必须特别注意。首先,国内的民族主义压力——在日本、越南、其他区域国家和中国——可能迫使国家领导人采取强硬立场,损害区域关系目前看起来良好的势头。

其次,即使目前维持友好的努力持续下去,造成分歧和争执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中国的崛起和其强势姿态,改变了区域对安全的看法。北京对有争议地区的意图和中国的世界观,引起了普遍的不安。中国的政策也相互矛盾:在表示愿意对《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的同时,却继续在南沙群岛建立人工岛,来加强它在各岛礁的军事存在。

为了推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的愿景,中国可能有减少海域上的紧张气氛的诱因。但若它对东海和南中国海主权纠纷的政策没有更大的变革,同日本和其他东南亚主权声索国发生双边摩擦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原载国际战略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电子刊物“战略评论”(Strategic Comments)2014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