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彭念:中国的区域再平衡战略

2018-08-09 09:25:24       来源:联合早报网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中东和非洲之行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诸多分析人士将中国领导人的此次外访,看作是中国在面对美国“围堵”时的“突围”之举。尽管笔者并不否认这一说法,但从根源来看,这或许更应该归结为中国区域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中国应对美国施压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从以往中国的外交战略来看,区域不平衡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全球层面,中国的外交决策者更为看重北美、亚洲及西欧。从地区层面来看,亚洲的东部区域更受中国重视。即便在东亚和东南亚,中国的侧重点也是极为不同的。


这种具有显著差序格局的外交战略,与中国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身实力的变化紧密相连。简而言之,作为东亚地区大国,中国当然需要对东亚地区倾注大量外交战略资源,以维持其在该地区的优势和影响力。实际上,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崛起的首要突破点就在东亚。换言之,中国只有先在这一地区构建了绝对优势,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仅仅关注自身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简言之,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导致了其利益的拓展,而利益的拓展又要求中国广泛地投放资源,来维护其遍布全球的海外利益。这种客观需求要求中国改变之前的区域不平衡外交格局,转而寻求更为平衡的区域外交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尽管该倡议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的区域外交不平衡窘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通过“一带一路”,中国的外交版图得到极大拓展,中国的“触角”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


以本次习近平的中东和非洲之行为例。在以往中国的外交战略中,中东并不占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说中东对中国不重要。相反,中东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拓展外交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是在中国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尚无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介入中东事务。


但近几年来,中国对中东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中国在伊朗核协议、叙利亚内战等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外交斡旋,以及中国与中东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即是鲜明的例子。此次习近平首访阿联酋,也是中国外交在中东再次“发力”的积极信号。而这显然也会继续提升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促进中国区域外交再平衡战略的实施。


尽管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但外界却指责中国的对非外交聚焦石油、矿产等能源资源合作。正因如此,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失衡窘境。那些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非洲国家获得中国的青睐,而那些资源贫乏的非洲国家则被遗忘了。


不过,在习近平访问塞内加尔及卢旺达之后,这种失衡格局得到极大改变。塞内加尔是西非“门户”,而中国对非外交的重点区域并不在西非。因此,习近平的塞内加尔之行是中国向西非“挺进”的重要信号,这将极大地改善中国对非洲外交所面临的区域不平衡困境。此外,塞内加尔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中国将其纳入“一带一路”,并大力发展与塞内加尔的关系表明,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关系,并非仅为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


卢旺达则地处非洲中东部,也不是中国对非外交的主要区域。并且,卢旺达资源储量并不丰富,地理位置又极为闭塞。这些都限制了中国与卢旺达的交往和合作。而习近平的到访,则使得这个非洲内陆国家在中国对非外交中的地位急剧蹿升。至少,在未来的中非关系中,卢旺达以及整个中非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也会扭转中国对非外交的失衡困境,推动中非关系更为均衡的发展。


在习近平开启中东和非洲行程之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并表示要推动“16+1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这也是近期中国对欧外交进行再平衡的重要举动,预示着中国在欧洲的资源投放,将不再集中于西欧发达国家,而是继续向中东欧国家倾斜。除此之外,中国对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以及智利等南美国家的关注度以及双方之间的合作也在逐步提升。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持续上升,及它在海外利益的逐步拓展,中国的外交战略将更加强调区域平衡性,更加注重那些“被遗忘”了的国家。通过实施区域再平衡战略,中国既可以维护并拓展其海外利益,减轻失衡窘境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可以全面扩展经济及外交影响力,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