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于镭:印太需要开放包容的良性竞争

2018-08-14 09:21:48       来源:环球时报

作为“印太战略”的经济支柱,美国政府最近高调宣布将大规模推动印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论这一政策性宣示的动机何在,对于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的经济及基建参与和良性竞争,作为区域合作而非地缘博弈概念上的印太地区都应表示欢迎。印太地区之所以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就在于它摒弃了冷战期间美国长期“一家独大”的经济排他性和垄断性。随着冷战后期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冷战后中国、印度的先后崛起,印太地区日益呈现出开放、包容和良性竞争的特质,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欢迎开放、包容的良性竞争,首先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需求巨大,不是哪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就能包办的。据美国政府提供的数据,印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26万亿美元的天量资金。这既是一块在规模上诱人的巨大蛋糕,也是一块极易导致“贪多嚼不烂”的蛋糕。美国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很多。且不说每年高达6000多亿美元的军费“刚需”以维持全球军事霸权,美国自己国内的基础设施也到了需要大举投入以维护升级的境地。美国民众常常抱怨相较于太平洋西岸,美国的基础设施已沦落到“第三世界”的水准。但美国政府的回应往往是预算紧张,没有钱。这应该是实话,否则美国政府不会下了那么大决心要大规模推进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却只准备拿出1.13亿美元,还要在科技、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让众多的印太国家来分享。


  对“印太战略”态度积极的澳大利亚虽然资源丰富,赚取外汇相对容易,但它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作为前亚太地区、现印太地区的“副警长”,澳大利亚现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军事计划来维持这一地位。首先是军费开支要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其次是在今后数年内要筹措4000多亿澳元(约合3000亿美元),用于从美欧等军事强国购买先进的战机和潜艇。此外,它还需要大量资金来升级和新建“强大”的军事工业。军事上的庞大开支导致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和国家经济“创新转型”计划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由此可见,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实行开放、包容的良性竞争才能真正引来发展资金,才能真正切实推动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印太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聚集区,多数国家面临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但国家发展资金十分匮乏的两难境地。如何用好资金高效率地改善本国基础设施,便成为这一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考量重点,这也导致本地区国家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时大多遵循开放、包容和良性竞争原则。


  本地区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虽有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但由于物价、人工、工时等因素,费效比并不能令某些发展中国家满意和接受。而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能,不仅高效而且费用相对较低,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愿意将本国基础设施建设交由中国企业完成的重要原因。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在内的相当一些发达国家网民都不时发表推文,“吐槽”本国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蜗牛”速度,甚至发声建议请中国企业来完成。


  最后,印太地区地域辽阔,文化多元,各国诉求差异性显著,这就促使本地区国家在推动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时强调开放、包容和良性竞争的原则,避免域内外大国将“民主”“人权”“政治透明度”等跟基础设施建设毫不相干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挂钩,要挟受建国作出政治或经济让步。中国在印太地区承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附加任何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毫无关联的政治和经济条件。这是中国能在后冷战时期冲破某些大国的经济霸权和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垄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本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欢迎中国参与本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考量。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印太地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所秉持的开放、包容与良性竞争原则,是各国数十年来在国际政治、经济角力中宝贵的教训总结,也是顺应本地区时代发展潮流的政策选择。任何大国企图凭借一两个“重返”战略恢复在印太地区的经济建设霸权和利益垄断,都是极难实现的。(作者是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