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张锋:特朗普与谢林,地产商与策略家

2018-10-25 09:13:40       来源:FT中文网

特朗普是现任美国总统,美中贸易战的始作俑者,曾经的地产大亨和真人秀电视明星,以“任性”著称。2016年去世的托马斯·谢林是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策略学大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通过博弈论增进了人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而闻名。特朗普反智;谢林智力超群。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点吗?


谢林关于国家间冲突的策论,也许能为理解特朗普贸易战的策略提供一种视角。特朗普已下令征收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出口货物关税。美国消息人士说,这只是“开始的开始”,更强大的攻势还在后面,因为特朗普的策略是想用关税“折磨”中国。


特朗普和美国经济民族主义者对关税有一种痴迷。他们认为关税是增加美国对华筹码或影响力的利器。中国股市下跌、人民币贬值,他们认为是受贸易战所迫。中国还没有让步,是因为这波关税还没有发挥效力,中国吃的苦头还不够。所以,关税还要来的更猛烈些,延续的时间还要更长些。


半个世纪之前,美苏冷战僵持之际,谢林两本关于冲突策略的名著横空出世:1960年出版的《冲突的策略》和1966年出版的《武力与影响》。其中,他提出,成功的策略并不只是依靠赤裸裸的武力;不诉诸战争而让对手吃尽苦头而屈服更是上策。在核武器的条件下,美苏之间进行武力征服或代理人战争的风险太大;用物质实力——军事力量或者经济制裁——让敌手吃苦但又不导致战争,是更为可行也令人生畏的策略选择。冲突的策略,因此从战争与征服转向威慑、恐吓、敲诈与胁迫。


谢林提出的策略是胁迫——即通过威胁影响对方行为——的策略。胁迫可分防御性与进攻性。防御性的胁迫即是威慑——威胁对方不采取某种行动。进攻性的胁迫,谢林为之造了一个英文新词 compellence,即强迫某人做某事之意。进攻性胁迫的目标是让对手在压力之下屈服,其常用的策略是操纵风险,为达到目的不惜升级局势的紧张,甚至不惜做出自己是疯子、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假象。尼克松在与苏联对抗时,曾经应用了谢林的“疯子”理论。现在也有把特朗普的“任性”与尼克松的“疯子”论做比较的。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策略,与谢林胁迫策略的逻辑同出一辙。这不是说谢林对特朗普有直接的影响——很难想象特朗普读过谢林。他们策略逻辑的相似性,说明的是冲突策略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国对抗,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竞争与合作的时候出现。特朗普的胁迫策略,大概形成于他作为纽约地产商的时期;纽约的地产市场,那是极具竞争性的。


然而胁迫策略的效力有多大呢?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大家理查德·内德·勒博早已指出,谢林在讨论进攻性胁迫的时候,忽视了对手吃苦的能力。这一理论盲点导致了谢林在分析越南战争时的一个重大谬误。美国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折磨越南,但越南受的折磨越多,其抵抗美国的决心越强。美国对越南吃苦能力的忽视最终导致了它的败北。只考虑到自己让对手吃苦的能力而忽视对手承受苦头的能力,是策略失误的重要来源。


物质实力与困难承受力之间并不成正比,有时甚至是成反比。越南实力弱,但越南人民承受困难的能力强;美国实力强,但美国人民承受战争成本的能力弱。最终的结果是越南胜出。越南的胜利是战略决心与意志——而不是物质实力——的胜利。


中国应对特朗普贸易战的策略选择,需要面对很多不同的考虑。从对抗策略的角度看,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进攻性胁迫。特朗普想通过关税让中国吃尽苦头而屈服。中国对美国关税以及其他经济胁迫的承受力有多大?这种承受有没有战略意义?当然,关税也会导致美国的经济成本上升,从而引出美国对贸易战的承受力的问题。这样的贸易战,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实力,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力?(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