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从民族认知角度看缅中关系

2015-03-22 02:21:02       来源:联合早报网

2009年一战,使彭家声彻底对缅甸(缅族)政府失去了信任,并丧失了作为“果敢族”的政治意义,因此只能回归本源,寻找民族身份的依托和发动战争的依据。然而,这并非中国政府所乐见的,同时也给了缅甸更强有力的打击理由,即从民族内战变更为“反侵略战争”。

缅甸战机炸弹于3月13日落入中国,造成5名中国人死亡、8人受伤后,引发中国强烈谴责,称如再次发生将“坚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应对”。缅方目前尚未承认是缅军方所为,但对遇难者表示难过。17日,缅甸军方撤销了果敢地区的三个步兵师长的职务,引起大家猜测是否与前述事件有关。由于此次事件,使2月9日爆发至今的果敢之战,因果敢的特殊身份受到缅中两国人民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本次果敢之战是缅甸政府军于2009年8月攻打果敢军并使其领袖彭家声逃匿之后,第二次与果敢军兵戎相见。同时这次战争也是缅军自2011年与北部的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民地武)克钦独立军发生长期战争以来,与另一民地武之间爆发的较大规模战争。然果敢族与克钦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民族背景,因此只有深入探究果敢民族身份在果敢、缅甸及中国所代表的意义,才能发现本次战争的本质。

果敢人还是汉人

果敢地处缅甸掸邦东部,与中国接壤。原是掸族(中国称傣族)聚居的山寨。果敢之意在掸语(傣语)里是“九户人家”,在缅语里是“九个格子”,而后来在汉语里的解释是“果断勇敢”。中国明朝末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清军逼进缅甸,最后再由吴三桂俘回时,大批明朝遗民包括部分吴三桂旗下军人,留在了果敢地区,从此汉族人在此地扎根。1897年,已成功对缅甸殖民的英国,将果敢地区划入缅甸境内。1960年,新中国与缅甸重新划界时,中方也接受了果敢作为缅甸国土的事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及气候,在英殖民地时期开始直至80年代,果敢都是缅甸罂粟种植与毒品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

缅甸是多民族国家,有着8大族系135个少数民族。自1948年独立以来基于民族及政治理念不同而内战不断。当时缅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缅甸共产党占领着缅甸掸邦及克钦邦大片地区。而另一方面,中国国共内战爆发后,云南的国民党残军败逃至果敢等缅北地区,并长期在当地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工作。时统领果敢的土司杨氏家族就曾在国民党残军的协助下训练过自卫队。这次果敢之战的主角彭家声就是出自这个自卫队,并在缅共军队中积累了实战经验。1989年彭家声脱离缅共后,与政府达成和解,成为果敢特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主席。

彭家声所领导的果敢地方武装是缅甸数十个民地武中唯一一个外来的汉族武装。彭家声很早即认识了这个敏感的民族身份问题,因此果敢地区的汉族人成为果敢族,其武装组织的正式名称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其政党正式名称为缅甸民族正义党。可以看出彭家声积极地融入缅甸民族大社会的意愿。期间也受到了缅甸政府的认可。然随着2009年的战争爆发,以及本次彭家声的“探亲之战”,使果敢再次在民族身份认知中迷失。

2009年,缅甸在要求彭家声把其民地武改编为边防军未果后,以生产毒品和武器的理由发动战争,由于其副手白所成选择与政府合作,彭家声部队被迅速击溃。2015年2月9日,彭家声率领部队返回果敢,双方再次开战。由于本次战争的特殊性,为争取获得世界华人(其实重点在争取中国)的支持,在战争发生后的第三天即2月11日彭家声在网络上以中文发布《致世界华人书》,强调自己为“炎黄子孙,同宗同源”、“果敢为中华之一隅”,将果敢与缅甸的关系描绘为“饱受异族欺凌”,并试图提醒与中国一脉相传的关系,指出“以中国强盛如今日,仍有20万同胞正度日如年”,而只字不提果敢族之称,及果敢族为缅甸135个原住民的“事实”。

从以上话语可以看出,由于2009年一战,使彭家声彻底对缅甸(缅族)政府失去了信任,并丧失了作为“果敢族”的政治意义,因此只能回归本源,寻找民族身份的依托和发动战争的依据。然而,这并非中国政府所乐见的,同时也给了缅甸更强有力的打击理由,即从民族内战变更为“反侵略战争”。于是,果敢在这场战争中寻找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成为新世纪“亚细亚的孤儿”。

德佑还是胞波

缅甸对果敢以及中国也有着特殊的看法。首先,在缅语中,中国的称法不是中国或China,而是德佑(音译)。有学者考证称,缅语“德佑”来源于中文的“鞑虏”,先不说中文“鞑虏”一词本身就具有贬义,缅甸坊间对“德佑”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缅甸人普遍认为缅语中“德佑”的写法是经过修饰的,换成另一个字母(即所谓原来的拼写法,发音不变),其意义为“奸人”,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中缅经贸交流历史上,相对淳朴的缅甸人在商业上常受中国人欺骗而产生的名词。虽然这样的解释并无历史根据,却深入民心。

在中国的官方语言中,中国人、华人、华侨、华裔等用词都有明确的界别。但在缅语中,只有一个德佑。果敢族虽然是缅甸官方承认的法定原住民族,但绝大多数的果敢人,更看重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懂也不愿学习缅语,所以缅甸人习惯性地称果敢人为果敢德佑,果敢人私下称缅甸人为“老缅”。而“胞波”(意为同胞)这个在中缅建交初期,由缅甸创造,形容中缅友好关系的词汇,目前只能在中国官方用语上看到,而绝迹于缅甸官方与民间话语之中。

以上种种,也是近年来,当一些政治势力鼓吹中国对缅投资项目包括密松大坝、中缅油气管道、莱比塘铜矿等的“危害”与“剥削”时,能够获得广泛民众支持的原因。同样,这也是缅方一直怀疑在果敢战争中有中方因素的原因。在这次战争中,缅方一反之前民族战争中的顾虑,战争之初即派遣重兵、战机加入战争。而已延续近两年的与克钦独立军的战争,缅方在一年后才有派遣战斗直升机。

低调还是争取

果敢战争给果敢民众、缅甸华人及中国最大的担忧,即战争是否会影响缅甸与果敢、缅甸与华人以及缅中关系。当变化不定的地缘政治无法给予我们解答后,还是要从文化上寻找答案。

为了打消果敢族人的顾虑,缅甸东北军区司令昂觉佐少将在春节前亲临位于缅北腊戌市的果敢文化总会,特别向果敢族人解释,本次战事并非针对果敢民族,也不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而在春节期间,缅甸联邦议会主席兼人民院议长吴瑞曼特别召见了果敢民主党主席杨建德、果敢文化总会主席杨诚儒和荣誉主席罗星民(已故缅甸著名毒枭兼果敢领袖之一罗星汉之弟,罗星汉之子罗秉忠为缅甸最大华人富豪)等人,希望在今后的果敢和平建设中,三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可以看出缅方依然尊重果敢族人的自治权。

虽然战争的伤痛在各族之间造成短期的裂痕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个裂痕是可以痊愈的。近年来,大量的果敢人及长期居住在缅北掸邦、克钦邦等民族地区的华人,出于经贸的需求,纷纷向中部曼德勒(缅第二大城市)及南部的前首都仰光迁移。他们开始学习缅语,接受缅族文化,逐渐融入缅甸主流社会之中。虽然这些迁移目前也会产生一些摩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必然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和解。

缅甸是佛教国家,而缅甸华人包括果敢族绝大部分也都信仰佛教。这给双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近理由。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任驻缅大使杨厚兰在上任后即大力向缅方推介中国佛教文化,这对缅甸了解中国、解除对中国的误解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缅甸华人向来推崇“韬光养晦”,每当缅华关系出现紧张时,就倡导华人要低调内敛。这种消极应对虽然在特殊形势下有避免矛盾扩大的功效,但无助于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以及维护缅甸华人的合法权益。缅甸已进入民主时期,缅中两国关系也朝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缅甸华人应勇于出声,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缅甸的主流社会之中,才能为缅华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作者是缅甸华人亨凯,现从事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