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疫情之下,海南自贸港建设如何“先立后破”?

2020-06-03 09:38:52       来源:中新网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2日发表署名文章《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引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称,海南自贸港建设本身是一个改革的过程,需要对贸易、投资、金融、税收、人才等多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进行创新,每一步都涉及到突破旧观念、旧体制。在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目前,它的经济体量不大,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2019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08.94亿元(人民币,下同),货物吞吐量逾19209.43万吨,进出口总额905.87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8311.20万人次,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与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世界三大自贸港的城市型形态不同,常住人口944.72万人中有四成多为农村人口。


新冠疫情发生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此时开局的海南自贸港,如何“先立后破”?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王新奎认为,海南首先要打基础,将流量做起来,“河里有水,船才能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海南建设自贸港,首先在于开放。通过产业的大开放,拉动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大发展。打好产业基础,在医疗健康、教育、热带农业等领域上实行“早期安排”,尽快取得“早期收获”。其次,加快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此外,提升行政效率,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再次是吸引人才,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灵活高效的引用人才制度,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将打造成为重要开放门户。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称,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建设为海南与东南亚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合作创造历史性机遇。


吴士存分析,海南与香港、新加坡等其他自贸港相比,既有共同特点,但又不是照抄、照搬。海南自贸港不同之处:一是总体功能定位不同。海南自贸港既要考虑对外开放,又要顾及与中国内地市场的连接,扮演着中国内地与世界其他地区“桥梁”的作用;二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三是依托的自然条件和基础不同。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而香港和新加坡的面积都不足1000平方公里。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必须兼顾城市和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需融合发展。


香港与海南的合作交流密切。专家们认为,海南和香港可在邮轮旅游、离岛免税、金融创新开放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拉长两地的产业链。


迟福林认为,海南自贸港背靠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且举全国之力来推动。海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颇具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立得牢”才能“放得开”。多位人士指出,建设自贸港,海南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能力建设。


吴士存称,《总体方案》设定了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海南在2025年全面封关之前的过渡性举措,兼顾了“快”和“稳”,考虑了海南的发展现状。他认为,海南要弘扬积极投身自贸港建设的热情和精神。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还需有“拼命三郎”的精神。同时通过立法,建立对创新之举、敢为之行的容错、纠错机制。


迟福林认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的梦想与追求,是各方对海南的关注与期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的特定背景下,中国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程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