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谢韬:中美人文交流正逐渐走出寒冬

2023-11-05 10:03:22       来源:环球时报

今年1月初,笔者作为新冠疫情后第一批赴美的中国学者之一,在美国访问调研了近3周,深切感受到中美人文交流处于前所未有的寒冬。然而半年之后,中美高层互动明显升温,人文交流随之回暖。当前各种迹象表明,中美人文交流正逐渐走出寒冬,迎来新气象。

在1月访美之后,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共同主办的“恢复中美学术交流:双向国际会议”。该会议第一阶段于7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共有12名美方人士参会,这应该是3年多来访华人数最多的美国学术代表团。会议第二阶段则于10月3日至5日在华盛顿召开。参加这两次会议的所有人士都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尽快恢复和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笔者认为,中美人文交流新气象有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元首外交在中美人文交流走出寒冬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今年6月份开始,习近平主席多次会见和复信美方友好人士,表达了中方恢复中美人文交流的诚意和决心。6月底习主席向在福建福州举行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鼓励两国民间友好人士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8月份,习主席两次给中美友好人士复信。第一次是给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习主席在信中提出,“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第二次是给美国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习主席在信中指出,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扩大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10月底,习主席又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希望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各界朋友继续关心支持中美关系,为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仍将处于寒冬。

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来访的加州州长纽森。在会见中,习主席再次强调汇聚各方力量对发展好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4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内容,更是精辟地总结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民心相通是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的根本。

其次,毫无疑问,中美人文交流回暖离不开两国外交关系缓和这个大背景。众所周知,受贸易争端、新冠疫情、对华高科技封锁、俄乌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关系从2018年开始急转直下,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仅总体上延续了其前任的对华政策,还在高科技领域变本加厉地打压中国,中美关系持续走低,引发国际社会对“新冷战”的强烈担忧。

从今年6月开始,中美双边关系逐渐出现缓和,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包括国务卿布林肯在内的美方4位高官在两个月内先后访华。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好的季节,也迎来了疫情后中美互动的高峰: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在10月初率团访华,两国财政部副部长10月24日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了中美经济工作组首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10月26日至28日访美,美国军方代表团参加了10月底的北京香山论坛。

再次,在中美官方互动升温的同时,两国民间交流也热络起来,尤其是美方人士来华访问增多。例如,除笔者参加的上述活动外,从国内媒体报道看还有其他多场中美互动。如6月底,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率团访华;7月中旬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白莉娟女士带领10多位美国人士访华,并参加了8月8日在重庆举办的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10月下旬,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了北京和上海。

尽管中美人文交流正走出寒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还存在不少制约人文交流尽快及全面恢复的因素。近期,个别中方学者在入境美国时仍受到百般刁难,这无疑给有意赴美的中方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此外,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政策,迫使许多美研究机构和人员不得不压缩、暂停甚至取消与中国相关机构及人员的合作和交流。而不少原本计划赴美学习和交流的中国学生及学者,因为研究领域涉及美国所谓“国家安全”而无法获得签证。中方相关机构则需要加强协调和协作,进一步为我国高校、智库、民间团体开展人文交流创造条件。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中美之间目前的航班仍然太少,严重阻碍了人员流动。有统计显示,今年“十一”期间,从中国直飞美国的计划航班座位数只有2019年同期的1/10,而2023年前三季度的座位数只到2019年同期的7.8%。虽然从11月9日起,美中两国之间的航班数量将增至每周70班,但仍远远无法满足两国人民交往的需要。中美人文交流要实现全面恢复,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助力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