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张敬伟: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糟糕"油戏"

2018-12-05 09:40:07       来源:联合早报网

进入11月以来,原油价格延续了10月初以来大跌的走势,因为美国对伊朗原油进口实施了制裁豁免,导致原油供应过剩的担忧情绪明显回升。12月6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如果各方不能达成减产共识,原油价格还会继续跌跌不休。


国际原油价格的跌跌不休,戳破了新经济周期的产油国愿景——原油价格可以重回每桶100美元的黄金时代。然而,国际油价不是靠油盟减产就能实现高油价的,俄罗斯等非油盟产油国在国际油价中的作用也很有限。国际油价的涨跌,既受产油国产量影响,又受政治因素牵制,也和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博弈密切相关。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的博弈因素,可谓“油戏”连连。


近期国际油价波动,不得不提到美国对伊朗的第二轮制裁,主要是对伊朗原油出口制裁。在这波制裁前,为了维持国际油价稳定,弥补伊朗原油出口减少的空缺,美国希望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油盟国家增加原油产量。此外,美国也和劲敌俄罗斯进行了增加原油产量的协商。为了防止对伊制裁带来的负面效应,美国还给予中国、日本、韩国等石油进口大户继续进口伊朗石油的豁免。


计划不如变化快。国际原油价格还是呈现跌跌不休之势,内中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这是近两年来油盟国家和其他产油国增加产量的结果。危机周期内原油价格一度降至不足每桶30美元,油盟国因为原油价格过低而面临财政金融危机。为了改变这一颓势,产油国开始达成限产共识。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好转,产油国开始增加产量,加上伊朗也加入增量大军,这导致原油产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前期原油价格的上涨,产油国为了本国利益加大原油产量,而忽视了限产协议,原油产量的无序提升也导致现在的原油过剩。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原油价格从涨到跌,也符合市场规律。


面对油价变化,11月11日召开的油盟会议强调,现在的原油供应属于短期行为,而且与会油盟国和俄罗斯也没有做出减产决定。但是,作为油盟的主导国,沙特准备减少本国原油产量50万桶,以便平衡供过于求的原油市场。作为非油盟国的俄罗斯,虽然不认可原油市场的供过于求,但也尊重油盟的决定。显然,产油国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但在提高全球原油价格方面,存在着共识。在伊朗原油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如果沙特也施行减产,将给全球原油市场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全球油价继续波动。


更糟糕的是,沙特刚刚还提出要解散油盟的动议。果真如此,原油市场将陷入紊乱状态,国际油价也将形成价格不确定状态。油价对全球市场的冲击更大,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加难以估量。


沙特要解散油盟,也释放出更加诡异的信号,确切讲是向美国和世界示威,以彰显这个原油大国的独特地位。而这也和沙特及土耳其因为沙特籍记者卡舒吉凶杀案件有关。这起记者凶杀案件,土耳其紧盯不放,以挤牙膏的方式将沙特逼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旋涡之中。从欧洲到世界,沙特承受着来自全球的批评压力。即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压力之下也要对沙特进行制裁。沙特解散油盟的说法及降低产量的做法,也是通过石油武器来扭转本国被动局面。因此,沙特减产和解散油盟,是给全球特别是美国发出警告——全球市场都离不开沙特原油。


全球油价的紊乱,也和美国脱不了干系。危机周期内的全球油价下跌,一直流传着来自美国的阴谋论。要么是美国联合沙特降低油价逼俄罗斯破产,要么是美国通过页岩油技术降低原油开采成本,抢夺油盟的全球原油定价权。


阴谋论自然认真不得,但美国对全球原油市场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首先,页岩油技术让美国原油更具竞争优势,美国因而成为原油输出国,对传统原油市场带来了冲击。其次,对委内瑞拉、伊朗——尤其是伊朗等产油国的原油制裁,也是美国惯用的手腕。这不仅影响全球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也直接带来原油价格的不稳定。其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不仅涉及对伊制裁所引发的原油市场波动,而且也影响了美俄关系、美沙土三方博弈和整个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此外,伊拉克从产油国到恳求美国暂时豁免其进口伊朗石油,也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


稳定全球油价,符合全球利益。沙特和其他产油国,应该发挥出稳定油价的积极作用。关键是美国,不要动不动就举起制裁大棒,使原油市场陷入混乱。(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