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彭念:"债务陷阱"沉渣泛起,可用三招化解

2018-12-27 09:44:00       来源:中评社

中评社香港12月27日电(评论员 彭念)近段时间,关于“一带一路”存在“债务陷阱”的谣言又开始出现。据肯尼亚《民族日报》本月23日称,该国或因“拖欠”蒙内铁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修建)的巨额债务而失去对蒙巴萨重要港口资产的控制权。报道还称,中方提供的贷款“代价昂贵”,且肯当局对一些国外机构提供的风险评估不够重视。而在此之前,马尔代夫新任总统萨利赫曾公开表示,因前政府遗留巨额中国债务,新政府正面临严重财政困境。由此可见,“债务陷阱”已成为某些外部势力恶意“攻击”“一带一路”的主要手段。

 

  “债务陷阱”的概念由西方媒体首创,此后在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等“一带一路”项目集中的地区广为扩散。按照西方媒体的宣传,“债务陷阱”指中国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提供贷款,形成沿线国对中国的高度依赖。而中国则借助这种不对称相互依赖来实现其长远的政治和战略目标。但债务问题并不等同于“债务陷阱”。

 

  换言之,债务问题是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并不蕴含政治以及战略意图。“债务陷阱”则将债务问题“政治化”,试图赋予其政治和战略意义,以引起沿线国对中国投资的担忧和恐惧,从而彻底搞砸“一带一路”,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

 

  为论证“债务陷阱”的合理性,西方媒体将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缅甸皎漂港作为例子,来揣测中国通过投资这些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港口来推进其在印度洋的长远战略利益。同时,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国又大张旗鼓地宣扬“印太战略”对推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标榜为比“一带一路”更具优越性的战略计划,从而削弱“一带一路”的吸引力。

 

  对于西方炮制的“债务陷阱”,中国需要拿出有力的措施来予以有效应对,以妥善解决“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债务问题,将“债务陷阱”的源头切断,打消西方国家借助“债务陷阱”扰乱“一带一路”的图谋。

 

  具体而言,中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强中国与他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合作。有了第三方投资的加入,沿线国对中国投资的依赖将不可避免地下降。同时,随着第三方投资的注入,“一带一路”项目就不再是双边项目,而是三边或者多边项目。而在一个多边项目中,中国实现其长远政治和战略意图的难度将增加。如此一来,沿线国对中国投资所引发的政治和战略后果的担忧也会减轻。

 

  二是分阶段开发“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大、融资需求高,分阶段实施既有助于减轻沿线国的债务负担,也有助于中资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此外,分阶段实施也能够确保沿线国掌控项目的实施进度,从而缓解其对项目可能蕴含的政治意图的担忧。一旦沿线国认为项目会给本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则可以停止后续阶段的施工。而这并不会影响已经完成的前期工程,也会将损失降到最小。

 

  三是降低中企占股比例,并由当地公司负责项目运作。由于中企在“一带一路”重大投资项目中占股比例过高,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担心国家主权受损,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基于此,中企采取了降低占股比例的方式来减少沿线国对中国贷款的需求量。同时,由当地公司负责运作项目也可以打消外界怀疑中国借助建设某些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项目来实现长远战略目的的猜测。(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