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深化南海合作 共建蓝色家园

2019-04-10 17:45:41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吴士存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

(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2019年3月29日)


傅莹大使、李军副书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过去两年,虽然一些域外国家从未停止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和对南海事务的介入,少数域内国家的单方面行动有所抬头,但南海形势总体趋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同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得到巩固和提升,南海海上务实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海上规则构建进入快车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影响南海局势再度升温的消极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一些新的变数和难以预测的事件可能会导致南海形势朝着不利于稳定的方向发展。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彼此信任弥足珍贵,地区国家共同营造的南海地区稳定和合作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同时,南海沿岸各国迫切需要通过机制化合作来维护稳定、管控争议、增进利益融合,促进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南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是在渔业领域,在地区和双边渔业合作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南海沿岸国渔业合作机制。一方面,通过渔业资源调查与信息共享、海水养殖鱼类技术转移、现代渔业技术交流等示范项目的实施,达到缓解各沿岸国捕捞压力、提高当地水产养殖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当地渔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渔业合作迈向更高阶段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由沿岸国组成的南海渔业治理合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并采取共同的管理养护措施。多年来,中国在南海北纬12度以北海域主动实施伏季休渔,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非常好,如果其他沿岸国也能采取同样措施,则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南海渔业治理合作机制下,地区国家可以对在南海范围内实施共同遵守的休渔制度进行探讨与协调。


二是在海上执法领域,以中越在北部湾的执法合作和中菲海上执法合作为借鉴,提升海上执法合作的层级,推动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迈进。受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各国执法体制和力量差异以及域外力量介入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地区国家开展海上执法合作的进展仍然比较缓慢,也缺乏有效的区域执法合作协调、沟通平台和机制。南海沿岸国可以“事务性原则”为指导,先行开展舰船互访、人员交流培训、能力建设、热线联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共同关心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联合演练,待积累互信和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动海上执法合作提质升级。


三是推动海洋治理领域的智库机制化合作,在为区域海洋治理和规则制定提供智力支撑的同时,直接促进地区国家之间教育机构、智库、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互动与交流,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和东盟多国知名智库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其中“中国—东盟海洋法律与治理高级研修班”作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重点项目,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四届,获得广泛好评,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培养海洋治理人才、推动海上务实合作和增进本区域各国互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依托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大市场的有利区位条件,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跃动能。东盟国家与海南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互补性强;中国—东盟关系的良性发展为海南自贸区(港)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政治环境,海南可以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以“环南海邮轮旅游”和海南—东盟国家“三小时飞行圈”为切入点,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建设,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发挥更大作用。


和平稳定是人心所向,互利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努力增进互信、相向而行,共同致力于海上合作机制建设,塑造彼此认可和能够遵守的地区规则与秩序,促进区域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