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推动海南蓝碳事业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021-12-06 14:57:15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640.jpg

近年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引来成群白鹭。袁琛 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充分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减排降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迫切需要充分挖掘和提升海洋蓝色碳汇,即蓝碳的资源潜力,助力我国如期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正蓬勃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赋予海南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减排增汇工作,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海南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海南更应抓住自身作为海洋大省的优势,积极推动蓝碳事业创新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海南力量。


640 (1).jpg

在三亚蜈支洲岛附近海域,工作人员在保护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武威 摄


发展蓝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全球人类永续发展,是我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同时,充分挖掘和提升各种碳汇资源潜力,多措并举做好碳排放“减法”。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由海洋、海岸带、河口、湿地内生物固碳、储碳等形成的海洋蓝碳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中的蓝碳主要通过红树林等近岸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细菌以及其他藻类的光合作用来捕获碳,以生物量和生物沉积的形式储存在海底。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碳汇体,研究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碳量,其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其中,以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为主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尤其具有很强的碳捕捉和碳封存能力,其植物生物的数量虽然仅有陆地植物生物数量的万分之五,但两者年固碳量却基本等同。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面积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且海洋水产养殖碳汇潜力大,发展蓝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对蓝碳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稳定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等蓝碳发展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并通过制定《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等,不断增强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重要蓝碳资源的修复。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已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蓝碳和蓝碳交易的可行路径。2021年6月,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三方共同发起的“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已经由核证碳标准(VCS)开发和管理组织完成相关评审工作。预计到2055年前,该项目将共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而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减排量已经被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这也是我国首个已完成的蓝碳交易项目。山东威海市发布《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成为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蓝碳经济将在威海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2021年8-9月,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分别以胶州湾湿地碳汇、唐岛湾湿地碳汇为质押,向青岛胶州湾上合示范区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两次贷款共计3800万元,专项用于企业购买增加碳吸收的高碳汇湿地作物、开展湿地公园岸线清淤等海洋湿地保护措施,成为我国首单“湿地碳汇贷”和“海洋碳汇贷”。


640 (2).jpg

俯瞰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图/省生态环境厅


海南发展蓝碳事业大有可为


当前,海南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中央决策部署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统筹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为此,海南已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研究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能源实施路线,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迫切需要海南用好管辖海域面积广阔、蓝碳资源充沛的基础优势,迅速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为海南蓝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规划指引。当前,海南正在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推进蓝碳生态系统情况调查、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渔业碳汇扩增探索等工作。2021年8月印发的《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再次明确,海南将通过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推进红树林及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碳汇开发耦合工程、建设红树林及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试点及示范区、开展蓝碳交易方法学及机制研究、构建面向东南亚的蓝色碳汇交易平台等工作,进一步提升蓝碳能力。然而,当前海南蓝碳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蓝碳的衡量手段和认证标准还不成熟,针对蓝碳和蓝碳交易的政策文件、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蓝碳交易体系和交易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蓝碳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640 (3).jpg

西沙宣德群岛西沙洲的海草床。陈石泉 摄


推动海南蓝碳事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应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好蓝碳资源,助力统筹区域经济建设与降碳减排,并为推动我国蓝碳资源开发、蓝碳规则制定、蓝碳国际合作和蓝碳交易市场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一要推动法治先行。海南应充分借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先试先行的独特优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推进立法创新,用好用足立法授权,制定关于蓝碳保护、产业发展、蓝碳交易等相关法规,以法治先行引领蓝碳发展。同时加强落实相关环保政策法规,加大对现存滨海湿地、红树林等蓝碳资源的保护力度,探索推进市场化保护修复举措,积极研究开展红树林碳汇等项目开发,探索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


二要完善蓝碳交易市场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是公共交易中具有商品属性的稀缺资源,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经济手段,现行碳排放交易机制均以“绿碳”为主。而蓝碳纳入碳汇交易,可进一步激发国内碳汇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碳汇快速发展。海南应积极探索建立一个以蓝碳交易为主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开展蓝碳市场交易试点,积极策划渔业碳汇、海草床碳汇等海洋碳汇项目,推进碳汇资产上市交易,加快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三要加强国际合作。一是鼓励海南涉海智库、科研机构积极加强与国际机构、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务实交流合作,挖掘蓝碳研究资源,组建海南与东盟国家间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专业团队。二是整合海南乃至国内蓝碳研究力量,搭建蓝碳国际交流平台,探索以相关涉海研究机构学术资源网络为依托,在海南机制化举办“全球蓝碳合作与治理大会”。三是建立蓝碳学术交流、技术和设备展示、项目发布机制,以国际会议、专题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探讨未来蓝碳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


四要利用蓝碳基金提供金融支撑。一是海南可积极寻求利用世界银行、国际环保基金会等用于蓝碳的基金项目,为国内蓝碳项目发展提供支持保障。二是积极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蓝碳发展基金,多措并举推动财政、金融、国资、民资联动,强化资本运作,与相关国家设立蓝碳示范合作项目。此外,应以RCEP签署为契机,探索在海南建立中国—东盟蓝碳交易中心,打造区域性蓝碳交易市场。


五要讲好“海南蓝碳故事”。一是探索打造国民蓝碳意识普及基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利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大面积红树林公园的基础条件,在保护好红树林资源的前提下建设高水平专业展馆,打造“全球蓝碳博览中心”,建设面向全球的蓝碳推广基地,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在海洋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有效举措,推广我国在发展蓝碳方面的标准、技术和经验,加快推动国内蓝碳标准“走出去”。二是利用海南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东盟国家共同探讨制定反映各方意愿、尊重各方利益的蓝碳治理国际规则,积极推动提出《蓝碳可持续发展倡议》,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蓝碳发展环境,为加快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做出“海南贡献”。


640 (4).jpg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各类候鸟翩翩而至。袁琛 摄


原文发表于:《今日海南》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