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拿“美国规则”当“南海规则”,这是“美国主义”的复活

2023-06-09 22:54:56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前言


在炒作中国战机在南海上空“不专业”拦截美军侦察机后,美国防长奥斯汀在第20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又大谈美国“不会在(中国的)欺凌和胁迫面前退缩”。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7日回应称,针对美方军事挑衅,中方依法依规进行海空应对,合理合法,同所谓的“欺凌”完全扯不上关系。


美国所谓的“南海规则”实质就是“美国的规则”,奥斯汀的言论恰恰是根植于美国传统政治思维中、以扩张和霸权为核心的“美国主义”的体现,但这种理念已与当下强调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秩序格格不入。


“美国主义”,这是一种被国人所忽视或者渐渐遗忘在历史教科书里的概念,但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曾经被西奥多·罗斯福用来锻造集体的国家甚至民族意识的工具性思潮,正在印太地区以全新的姿态复活。


“美国主义”不是简单的“美国民族主义”,更不能简单地视为“美国的爱国主义”。用西奥多·罗斯福的话来说,“美国主义是精神、信念和目的的问题,而不是信条或出生地的问题。”“美国主义”意味着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他选择的政治制度是最完美的;作为一种文化的和价值信念,他的文化和价值理念是独一无二且具有优越性;作为一种指导美国外交和军事战略的理念,他代表的是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自诩为了人类的福祉而战斗,“美国主义”的根本遵循是国际和地区秩序必须按照美国偏好的方式设置,亦即地区国家的行为规则、权力分配的结构、彼此政治和经济联系等都必须如美国所愿。比霸权主义更进一步,“美国主义”不仅强调地区和国际秩序必须符合美国的偏好,同时更是坚信地区和国际秩序有且只有唯一一种选择才能是最佳的。


美国防长奥斯汀在今年6月“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讲话把“美国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美国在会议期间与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的首次四国防长会晤,以及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军舰强行穿越台湾海峡等更是衬托拜登政府基于“美国主义”的具体实践。


奥斯汀的演说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原则、规则和权力。其实质是解决一个问题:即印太的美国还是美国的印太?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把自己视为太平洋国家的同时,也把印度洋-太平洋视为了美国的“内湖”。在美国看来,美国是印太地区秩序的中心,美国倡导的原则、规则和方案具有唯一性。


其一,奥斯汀口中的“原则”最终解释权必须在美国。其演说含沙射影地提出“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而不是胁迫或征服”的原则,暗示了对中国在南海和台海政策的批评。美国一方面把中国在台海的军事演习等正常活动定义为“单方面破坏现状”,另一方面不断向台湾出售各式武器装备和提供战斗人员训练,且自去年以来以众议长佩洛西为代表的府会和前政要代表团密集窜访台湾,为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进程提供实质性支持。同样,美国以外交、军事、舆论等各种形式支持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推进争议海域的单边油气和执法活动,破坏中菲等争端国之间的君子协定,导致了海上形势的反复。在美国的逻辑里,在台海和南海到底是“谁胁迫”“谁单方面破坏现状”等应该按照美国的标准、由美国来裁定,而与事实本身无关。


其二,美国所谓的“南海规则”是“美国的规则”。奥斯汀称中国在南海上空对美国及其盟友飞机进行数量惊人的危险拦截,美国不会被海上或国际领空的危险操作吓倒,将支持其盟友和合作伙伴保护自己免受胁迫和欺凌。但事实是美国在南海对中国的空中抵近侦察不仅次数逐年增加且保持高水平状态,还在侦察距离和手段上不断刷新记录。2022年美军在南海对中国的抵近侦察次数超过了3000架次。同时,美军逐步缩小对中国空中侦察的岸线距离,甚至逼近中国的领空也已成为常态。美国所谓的“危险操作”“危险拦截”是基于美国定义的规则的歪曲解读,并非是各方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和管控中美两军竞争所达成和应该遵守的规则。


其三,美国的印太地区秩序本质是美国的压倒性权力优势。奥斯汀提出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一系列部署计划,包括到 2025 年将在日本前沿部署第 12海军陆战队滨海团;增加美军在澳大利亚的轮换存在,包括战斗机和轰炸机特混部队的轮换;投资扩充潜艇、航母和驱逐舰舰队——以及太空、网络空间和远程火力,包括超音速;以及联合日本、印度等共同研发无人作战空中系统、反高超音速、防空和导弹防御技术。凡此种种计划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即美国正在重新打造第一岛链及推进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一体化,以绝对的军事力量优势将中国逐渐外扩的影响力“推回”到第一岛链以内。美国所谓的“稳定和安全的地区”实质上是美国必须是居于区域权力结构的中心地位,且这种权力分配必须是美国充分认可的。


其四,美国认为美国才是地区国家实现利益诉求唯一正确的选择。奥斯汀在演讲中历数了美国和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和南太岛国的合作,并在回答提问时称,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美国必须借助双边、三边和小多边的方式来帮助盟友和伙伴保护他们的自身利益。奥斯汀实则透露了美国印太战略的隐藏逻辑,地区国家只有选择和美国开展双边和小多边的合作才能确保各自利益诉求。


2017年以来,美国战略界开始反思冷战时期对苏联战略的独到之处,并认为通过组建强大“阵营”,在盟友和伙伴的数量上超越竞争对手,并控制全球优势资源地带,是美国赢得冷战的关键。如今,种种迹象表明拜登政府试图重拾这一战略。美国一方面极力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的军事交锋,另一方面加快组建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形形色色的“阵营”,从“美日+”“美菲+”到“奥库斯”和“四方安全对话”到“供应链联盟”“芯片联盟”和印太经济框架以保持技术和产业优势,希冀能令中国“不战而降”,接受基于美国主义的印太地区秩序安排。


奥斯汀虽声称“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但这只是迷惑人的外交辞令。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的美国以势力范围划分国家间关系的做法,以及拜登政府为澳大利亚列装核动力潜艇编队、支持日本在西南诸岛部署战斧导弹、在关岛部署中短程导弹和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在菲律宾建设9个军事基地,这些都已经深刻的表明美国在行动上已经拉开了新冷战的序幕。从组建至少9个三边或四边的小多边“阵营”,到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部署战略性力量,美国几乎所有的外交和军事行动都在朝着冷战的方向迈进。


昭昭天命,这是美国史学界对于19世纪美国扩张运动的概括,同样也是对今天美国所谓“印太秩序只有按照美国设想才是合理的”的最好诠释。但美国的“天赋使命”却与今天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国际秩序格格不入。美国以“世界警察”的姿态在印太地区颐指气使,正在让这一地区变的越来越“不安全”,印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对“美国主义”带来的“新冷战”“大国竞争”同样也充满了厌恶和排斥。


本文来源:总台“南海之声”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 世界海军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陈相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