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金融改革开放推动自贸港深度融入双循环

2023-10-20 09:13:33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全面推动制度型开放,抢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五年来,海南自贸港在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持续提升资金跨境融通便利化水平,试点更加开放创新的金融政策,服务海南自贸港实体经济,推动自贸港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海南自贸港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


海南自贸港建设五年来,金融业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439亿元,较2018年增长4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效不断提高,双向开放的金融新格局日渐形成,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业态不断丰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平稳增长,2023年第一季度末,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2849亿元和11462亿元,较2018年第一季度末分别增长28.4%和33.4%。《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为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专门出台措施,加大对海南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以及国际热带农产品、知识产权、国际文化艺术品等“6+3”类交易场所蓬勃建设发展,2022年累计交易规模达4913.73亿元,同比增长超50%。首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海口分行正式开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3年1月底,在海南省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593家,存续管理基金产品数量3395只,存续管理基金规模2264.74亿元。海南自贸港众多重点产业项目、重点园区都获得了境内外金融机构的集中授信支持,相关领域金融服务效能持续增强。


金融创新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更多元,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显著增加。围绕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海南创新政银“琼科贷”科技信贷新模式、“技术流”评价体系模式、“信用+供应链融资担保”金融业务支持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截至2023年8月,“琼科贷”累计向99家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5.2亿元。政府基金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国内外优质创业投资资本进入海南,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海南自贸港基金瞄准生物医药、南繁育种、新能源等高技术含量行业积极推动子基金设立,截至2023年8月,已经完成设立7只,规模达61.0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4.21亿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出台以来,海南充分利用境内外债市产品,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同时,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探索走向纵深,成功发行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并建立海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库,赋能创新主体。


金融支持低碳转型,持续为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拓宽跨境融资渠道。海南继2022年10月在香港成功发行首单50亿元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后,2023年拟再次赴香港发行不超过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多项碳汇项目签约和实施。2022年3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同年5月首单蓝碳生态产品交易完成签约;同年12月首单跨境碳交易成功落地,海南“临高县林业碳汇项目”顺利签约。同时,海南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开展贷款合作,获得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其中亚洲开发银行“基于海南碳中和试点的气候投融资创新研究项目”和法国开发署“海南江东新区陆海统筹提升滨海生态功能示范项目”等已入围合作项目正在推动落地实施。


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持续提升外商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推动了面向RCEP成员国等重点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海南自贸港FT账户功能不断丰富,业务规模增长明显,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正式启动,2022年FT账户收支折合人民币2561.97亿元,同比增长62.5%。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助力海南自贸港涉外经济发展,2022年全省跨境收支总额达624.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63.8%。金融开放政策也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来海南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实现了平均增速63.2%的稳步增长,其中2018~2020年实现利用外资连续3年翻番。自RCEP生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完善政策配套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2022年吸引RCEP成员国投资8.4亿元,对RCEP成员国实际投资9.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海南自贸港与RCEP成员国双向贸易投资加快增长。


金融支持海南融入双循环面临的挑战


海南肩负着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需要更好地推动现代产业化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和融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海南自贸港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提出更高要求。与支撑海南自贸港深度融入双循环的新要求相比,海南金融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金融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未能充分挖掘重点产业的需求潜力。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大循环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突显。202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扩大内需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金融在促进产业发展新投资新供给、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和新型消费兴起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需要进一步助力海南自贸港扩有效内需,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


二是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支撑科技创新不够,跨境融资仍存在一些约束条件。科技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市场空间和竞争格局不稳定等特征,银行的“短贷长用”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长期投资产品支持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跨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也面临一定阻碍,比如,海南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可在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相对于科技创新企业多轮次融资需求而言,额度仍然偏低。此外,对国际创投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也制约着金融服务海南自贸港创新的效率。


三是海南自贸港金融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相关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快,海洋碳汇贷、碳排放权配额质押、林业碳汇价值保险等金融产品的推广应用依然处于初期,碳保险、碳结构性存款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尚未开展创新。在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方面的国际交流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成果进一步推动碳金融创新活动。


四是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海南自贸港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消银行、证券等多个金融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但从《海南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海南跨境服贸负面清单》等对金融业的限制措施来看,与CPTPP成员国承诺负面清单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海南自贸港不仅要承担金融开放先行先试的重任,而且有必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国际化程度,促进制度规则的完善,丰富境内外金融要素供给。


更好推动海南自贸港金融改革开放的建议


海南自贸港金融业要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可持续、国际化的低碳金融,争当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多突破。


围绕产业政策导向和实体企业需求,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加快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国际化、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亟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要素服务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航空三大未来产业。二是创新金融支持和服务方式,推动境外消费回流领域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要通过加大对扩大内需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本地消费升级和高端购物、医疗、教育消费回流等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三是推动金融和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加强综合金融服务和数字金融创新。拓宽境内外资金渠道,加大园区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做好重大项目投融资服务保障,以更大力度服务园区企业,建设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在国内大循环中创造新动能。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金融既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和合作创新的必然途径。一是加快制度创新,拓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航空科技是海南自贸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票市场等股权融资在内的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二是为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跨境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的本色是国际化,正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与国内外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日趋频繁,需要金融为创新主体国际合作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三是推进金融与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畅通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产品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各产业数字化转型场景。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引领金融工具投向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通过碳市场等制度创新,在推动可再生能源、蓝色碳汇、气候投融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加强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为低碳和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高水平建设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持续推动金融市场与碳市场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蓝色碳汇金融创新实践,进一步创新开发蓝色碳汇产品,持续推动建立区域蓝碳标准体系,探索建设国际碳市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循环农业、可再生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推动金融机构的绿色创新。


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制定实施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金融制度型开放的政策,打造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桥头堡”。海南正在加快融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打造“两个基地”“两个网络”“两个枢纽”要求更好地引进国际金融资源,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自由便利化。一是对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金融领域的创新开放。持续放宽外资在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二是深化与境内外的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中国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发挥区位、政策优势,打造同东盟合作的新增长极。海南需要对接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三是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推动资本项目有序开放,构建本外币合一的协同管理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为跨国公司总部开展资金管理、人才管理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跨境金融服务。


原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3年第20期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 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