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为着绿色与和平的南海
2025-10-10 12:51:21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黄岩岛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大环礁约160海里,是中国中沙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黄岩岛海域的生态环保秩序面临渔业相关的政治冲突以及非法捕捞活动导致的资源衰退双重挑战。菲律宾马科斯政府将中国的人道主义临时特殊性安排视为非法捕捞契机,有意识、有组织地扩大非法渔业活动,加剧了黄岩岛海域海洋环保治理的失序问题。
9月10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宣布在位于黄岩岛内水的部分海域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523.67公顷,包括核心区和实验区,重点养护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一举措在南海地区尚属首次,是推动该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秩序由“乱”到“治”的需要,既为区域环保提供了制度性安排,也对维护以公认国际法规则为基础的绿色、和平的南海秩序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充实行政管辖权内涵
80年前,中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收复南海诸岛,并以官方地图和岛礁名称列表形式向国际社会公开宣示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岛礁主权。2012年,中国设立地级三沙市,明确了黄岩岛的行政管辖归属。2024年11月,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内法,宣布黄岩岛的领海基线。在这一系列持续、连贯举措的基础上,设立自然保护区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对黄岩岛及附近海域行政管辖权的内涵。
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根本属性,是构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菲律宾渔民在黄岩岛海域的竞争性非法捕捞活动给当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菲律宾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菲律宾三描礼士省海洋渔业产值增长了近四倍,显然,部分增长源自其对黄岩岛海域渔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自2022年起,菲律宾在以黄岩岛附近海域为主要捕捞海域的三描礼士省渔获量明显减少,2024年的产值同2021年巅峰时期相比下降84%,部分原因是受中菲海上摩擦升温影响,但也表明当地渔业资源可捕捞量在历经七年疯狂捕捞后进入衰退期。
近年,马科斯政府实施所谓“基于政治目标的渔业计划”,鼓励菲渔民在黄岩岛及南海其他海域进行竞争性的非法捕捞行动,对南海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挑战。黄岩岛环礁偏东北方向的地理情况比较特殊,菲渔民习惯于在退潮后非法登上露出水面的礁盘从事各种捕捞活动,对珊瑚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因此,中国政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海洋和环保调查后,最终优先选择这一区域设立国家级保护区,根本目的是对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进行预防性保护。
防控潜在现地冲突
黄岩岛地缘位置极为特殊,距离台湾海峡约900公里,距离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布延海峡约700~800公里,处在南海西部航线主航道上,是南海北部战略通道群的枢纽要冲,自二战以来就成为美国南海地缘战略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菲律宾在美国对其结束殖民统治之后,也开始对黄岩岛提出主张。20世纪40年代以来,从“无争议”到“菲律宾单方面提出主张”,从“菲律宾试图实际控制”到“中国实际行使管辖权”,黄岩岛成为南海纷争的焦点之一。
2023年初以来,菲律宾政府派遣海军、海岸警卫队以及水产与资源局的公务船和飞机,频繁强闯黄岩岛潟湖口,鼓励和组织渔船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开展非法捕捞活动。2025年8月,菲水产与资源局出资建造大型轮船,负责为在包括黄岩岛在内南海敏感海域作业的菲律宾渔船提供油料和冰块补给。菲渔船在黄岩岛海域“政府性质的捕鱼行为”及海警船、公务船和海军船“护航”行动,导致中菲海上现地对峙和外交矛盾接连不断、时有升级。
着眼于长期有效管控围绕黄岩岛的矛盾和稳定中菲关系,中国从2012年开始,向菲方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和规范性安排的建议,并为此付出巨大外交努力。然而,菲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右翼势力对2012年以后的黄岩岛秩序安排极为不满,阿基诺三世政府和马科斯政府都将实际控制黄岩岛作为执政目标。2016年下半年至2022年杜特尔特执政期间,经过双方友好磋商,中菲之间建立起一系列兼具危机管控和互信增进功能的机制,有关探索和实践对缓解“黄岩岛矛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消弭南海冲突、构建新的区域海洋秩序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通过在黄岩岛内水设立自然保护区,将逐步建立针对本国及外国渔船进入和开展渔业活动的规范、规则和相应行政管理措施,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对于防控渔业相关政治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南海治理的“黄岩岛模式”
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南海作为典型的半闭海,《公约》缔约国应当尽力或通过适当国际组织,协调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养护、勘探开发以及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在宣布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基础上设立自然保护区,是维护以包括《公约》在内的公认国际海洋法规则的南海区域秩序的更加具体行动。同时,中国此举意在加强环保,在非传统层面增进护和平、谋发展的因素,这也与《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原则相吻合。
基于政治目标的非法渔业活动同样是有关争端国在南沙群岛矛盾和冲突升温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不仅和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其中确立了开展环境保护合作的共识,并积极倡导设立专门委员会加以落实,也提出了开展珊瑚礁系统修复、渔业资源养护等领域合作的倡议。然而,由于周边部分声索国的干扰,实质性的南海环保治理合作尚停留在纸面上。中国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所倡导的“绿色、和平南海”理念和发出的“要环保、不要冲突”信号,实质上是要推动南海区域治理合作突破“安全和认知困境”,走出一条可行的路。
原文发表于:《世界知识》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陈相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