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全球治理倡议构建中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新格局
2025-10-28 10:59:14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时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国际社会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应对日益复杂的威胁和挑战提供了重要指引。
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这五大核心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和实践指导性。奉行主权平等,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石和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它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均应享有平等权利与机会,共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这直接回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垄断和不平等问题。遵守国际法治,主张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确保国家间关系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全球治理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践行多边主义,是基本路径,体现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倡导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将人民福祉置于核心位置,确保全球治理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体现了治理的正当性和包容性。注重行动导向,是重要原则,强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高效、公平的方向发展,避免陷入空谈误区。这五大核心理念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涵。
海洋治理是国际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治理倡议对全球海洋治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当前,全球海洋治理进入结构调整与秩序变革的新阶段。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国家、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乃至私营部门纷纷参与其中;治理目标更趋多样,涵盖了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海上通道安全、极地事务等诸多议题。然而,现行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在权力分配、规则供给和机制设计等方面的固有缺陷也日益凸显:传统海洋强国虽已无法完全垄断治理进程,但其影响力依然不可低估,大国意志和强权政治现象依然存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治理的民主性、包容性和代表性仍有待加强。单边主义行为严重冲击着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开放合作”“孤立保守”和“积极介入”三种趋势并存,相互碰撞。传统海洋问题与非传统海洋问题相互交织,地缘政治因素更是赋予了全球海洋治理远超环境与经济范畴的复杂意涵。受此影响,一些本可促进合作的国际海洋倡议却频遭抵制,这已成为令人忧虑的“新常态”。个别传统海洋强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明显减弱,甚至出现在深海采矿问题上“开历史倒车”的倾向。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又加大对热点海域和议题的介入力度,南海局势的波谲云诡便是明证。
面对如此复杂的态势,中国的全球海洋治理战略展现出清晰的阶段性规划。短期看,中国在坚决维护自身岛礁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发挥战略主动性。通过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行动和务实高效的海上功能性合作,中国有能力引导周边海洋秩序朝着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加公正的方向演进。特别是“以谈判协商解决争端、以开发合作减缓争议、以规则机制管控争议”的边海工作原则,对于妥善处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涉海争议问题、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周边国家逐步减少对中国提出的区域性海洋治理合作构想及前沿领域参与方案的疑虑,培育互信,积累共识。
中期而言,中国的目标是为周边重要海洋区域的安全秩序注入更多稳定因素和正面叙事,把握区域海洋治理的主动权。在全球海洋治理的新兴前沿领域,如深海采矿、极地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中国以全球治理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为指引,持续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海洋治理方案和路径能够为国际社会大多数海洋国家所接受。这一阶段也是中国涉海软实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长远视角审视,中国终将在国际海洋秩序重塑中完成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身份转变,成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敢于并善于与传统海洋强国平等博弈的重要一极,从而使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广泛共鸣,让中国在海洋治理领域的成功示范效应,有效拓展至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扎实的内功修炼。国际案例反复证明,内部治理的成功是一国在全球舞台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提。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国内海洋治理事务千头万绪,涉及权益维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福祉。将这些事务处理得当,本身就是对全球海洋治理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国内基础。
海南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和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海南受权管辖海洋面积全国最大,在维护我国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海南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海洋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样大有可为。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海南在与东盟国家开展功能性海洋合作等方面潜力巨大,可在渔业资源共同管理、海洋科学研究、海上搜救和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打造合作样板,为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提供更加多元的内生动力。
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在国内层面,要加快健全和完善涉海立法体系。中国的涉海法律体系不仅要为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壮大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坚实保障,更要紧密结合我国独特的陆海地理特征、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与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海洋法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需要注意吸纳我国已加入的一系列重要涉海国际条约的制度规范,实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有机衔接与协调。在国际层面,中国应更积极地推动对现有国际海洋规则的审议、修改与完善,特别是那些在解释与适用中存在重大缺陷和明显漏洞的规则。同时,要善于通过国家实践,创造和培育可能引领新的涉海习惯国际法形成的条件,为国际海洋法治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推进涉海软实力建设。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变革是一场关于规则和话语权的博弈。中国需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主动的战略姿态,深入参与甚至主导涉海国际规则的制定、相关国际组织的构建以及行动范式的设计,在关键性和战略性的海洋治理议题上,逐步提升以议题设置、规则创设、范式引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核心治理能力,引导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稳步演进。
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以区域海洋治理为务实切入点。一方面,应将南海问题置于国家发展复兴大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保持维权维稳动态平稳,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着力稳定和经营周边,在海洋强国战略框架下,不断提高掌控南海局势、引领南海合作的能力,推动构建周边和海洋命运共同体,逐步推动南海问题的妥善解决。另一方面,全球性海洋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既要认识到大国合作对于保持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充足、稳定供给的关键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全球南方广大海洋国家的重要力量,加强与世界主要海洋力量以及发展中海洋国家的利益协调与政策沟通,逐步推动构建公平正义、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全球海洋新秩序。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原则指引。中国作为地区和平稳定的守护者、海洋治理合作的倡导者,必将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海洋治理迈向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和共享繁荣的未来。这条路可能不会平坦,但却是中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原文发表于:《今日海南》
作者单位:中国南海研究院;作者系2025年秋季学期海南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丁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