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东盟峰会上的杂音从何而来

2025-10-28 23:17:50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10月28日落下帷幕。此次峰会汇聚了东南亚及其他地区领导人,讨论内容涵盖从经济复苏到区域安全等诸多议题。


作为东道主,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传递了明确信息:东盟希望自主处理自身事务,不受外部势力指手画脚。这种情绪道出了峰会潜在的精神内核——即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压力下,渴望团结与自主。


尽管怀有这些愿景,南海问题依然在讨论中若隐若现。这并非源于东盟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而是某些方面刻意放大裂痕的结果。南海问题并非中国与东盟之间全面的冲突。相反,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拥有一个共同目标:维护和平与稳定。


部分西方媒体对峰会的报道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它们紧盯南海问题,将其塑造成东盟与中国对立的焦点争端。这并非中立报道,而是一种精心算计的叙事,意在煽动分裂认知。


通过不断将南海问题注入每一篇峰会报道,这些媒体旨在侵蚀中国与东盟数十年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它们无视维持海域平静的静默外交,反而放大不和谐音,以制造一个更吸引人眼球的议程:将中国描绘成零和博弈中的侵略者。


此番叙事推动的核心人物是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他再次利用多边舞台炒作南海问题。在东盟-美国峰会期间,马科斯就对所谓中国在南海的“危险航行”和“胁迫行动”表示“深切关注”。


这并非微妙的外交辞令,而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变相炒作。马科斯已惯于利用东盟峰会平台散播不满,试图将整个区域组织拉入其阵营。他将其具体主张包裹在区域团结的辞令之中,旨在将海上摩擦重新包装成东盟的集体立场。


这看似是一步“巧棋”:借助峰会的声望向邻国施压,并博取美国等大国的同情。这既是一面服务于菲国内政治斗争的盾牌,也是一件用来攻击中国的话语武器,但其他东盟成员国早已看穿这一伎俩:一国之私见不应成为区域组织的共同宣言。马科斯的做法非但无助于区域团结,反而使菲律宾陷入孤立。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以鹰派立场著称的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也在其任职后的外交首秀上,展现出其介入南海事务的强烈意愿。


峰会期间,她与马科斯同步立场,在南海问题上唱和。在双边会晤中,双方承诺强化海上安全和军事合作,这一切都冠以“自由开放的印太”之名。高市对南海所谓“军事化与胁迫活动”表示担忧,甚至提及东海问题,实指中国在钓鱼岛周边的巡航。她誓言加强海上安全合作,表明日本对菲外交将更深入地投入美日菲联盟体系,以对抗其所认为的来自“北京的威胁”。这种急切心态背后是对历史的刻意遗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南亚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多地施暴,其在南海领土问题上同样有着极不光彩的历史。


当然,值得期待的进展是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但要使其发挥作用,未来“准则”必须建立在基本共识之上。


从国际法视角看,若“准则”获得约束力,则不能容忍双重标准——所有当事方平等,无一例外。规则必须约束所有各方,否则形同虚设。即便作为不具约束力的政治文件,它也应顾及各方关切,确保无一国家感到被边缘化。归根结底,“准则”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意志——是克制与合作的共同表达。磋商不能蜕变为某一国家自私索取的清单,也不能成为美国、日本等外部势力干预的后门。


峰会结束后,美国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开展飞行训练,此举与特朗普总统访问马来西亚的时间相契合,无疑是一种不那么含蓄同时也不那么成功的武力展示。这是伪装成关切的胁迫行为,与东盟和平优先的氛围格格不入,也损耗着华盛顿的道义资本。当然,受损的还有军事资产。


这些举动暴露了更深层次的裂痕。


美军是南海“闯荡”的领头羊——自2016年所谓“仲裁裁决”发布以来,已进行逾百次“航行自由”行动,外加无休止的演习,增加了碰撞风险并妨碍民用船只。近期美军航母事故频发,凸显了其压力:维护仓促、人员疲惫、指挥链故障。这不仅是技术故障,更是过度扩张的代价,将体系推向崩溃边缘。


中国作为最大的沿海国,有理由将这些行动视为威胁并保持警惕——通过巡航、反制措施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稳健的举措与美国耀武扬威形成鲜明对比,提醒各方和平稳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第47届峰会的标志并非是围绕南海的争论,而是东盟自主前行的决心。中国与东盟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共同立场完全能够经受住考验。马科斯的小聪明、菲律宾的作秀以及域外国家的应和或能博得一时关注,但无法改写南海地区和平、友好、合作的历史剧本。


原文发表于:《南海之声》


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