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Home>search

日媒文章:美国被“洞穴综合征”困住手脚

2021-09-28 10:27:51       source:参考消息

《日本经济新闻》9月23日发表题为《束缚美国和世界的“洞穴综合征”》的文章,作者是该报编委小竹洋之。全文摘编如下:


因过度担心感染新冠肺炎,一些美国人不敢再踏出家门半步。美国精神科医师亚瑟·布莱格曼将此种病态心理称为“洞穴综合征”。


人们只在无危险情况下出门,平时则躲在家中保护自己。这种症状在美国这一国家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即使总统由特朗普换成拜登,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依然坚持着内倾的“美国优先主义”。这一点毋庸置疑。


特朗普奉行孤立主义,倾向于单打独斗。他曾直言自己是美国总统,不是地球总统。拜登与特朗普确实有所不同。他推动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增进美国与日欧之间的同盟关系,但终究还是一个“特朗普式的人物”。


美国记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发现拜登与特朗普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外交和安全方面。在经济方面,拜登不甘落后于特朗普,让人们多购买本国商品,促使产业链回流美国。拜登对美国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持消极态度。


美国以国家力量取代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对产业和贸易进行管理,采取强硬措施为本国谋利。从这一点来看,拜登和特朗普没有什么不同。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维克托·梅纳尔多等人敲响警钟,“美国经济‘更好的重建’实质是大量民族主义的灌输”。


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将推广“自由经济”视为自身使命。如今,此种“威尔逊主义时代”即将落下帷幕。美国政治学家沃尔特·米德预测了未来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美国化身为“抑制主义者”,减少对国际局势的介入,要求盟国根据自身实力承担一定的防卫任务。第二种趋势,美国在安全方面积极对抗威胁,但在其他方面避免过度参与,兼具全球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特点。


目前还无法判断哪种趋势更具可持续性和现实性。但米德认为,美国难回威尔逊主义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会有此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民众的不满根深蒂固。根据益普索公司的调查,在美国经历总统更替的2019年到2021年间,持“现有政治忽视平民”和“经济受富裕阶级和掌权者操控”等观点者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平民百姓因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和运行不力的政治感到愤怒。他们之中许多人认为,美国应先管好自己再去管别国。


具有强权性和排他性的特朗普主义带来的弊端实在太大。拜登主义实际也是美国优先主义的“变异”,只不过它相对更稳健,也更宽容。


美国专栏作家卡尔·史密斯指出,里根政府的税制改革和放松管制措施萌发于之前的卡特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更可能在经济民族主义方面“开花结果”。而且,将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视为拿手好戏的本来就是民主党,而非共和党。或许,“特朗普主义的变异”才是对拜登主义的最佳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