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谈南海主权与秩序 应搁置分歧共同发展
2025-07-13 09:51:21 来源:中评社
7月10日,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与中国南海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南海: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国强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以及主旨演讲环节致辞。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人士围绕“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南海诸岛主权”“政治和法律视角下的南海历史”“南海仲裁案裁决再评判”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香港律政司前司长、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联席主席、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郑若骅表示,2016年的南海仲裁庭在其成员选择上并没有基于各方的预先同意,而且仲裁庭缺乏对南海问题的管辖权,其显示了有关国家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的蔑视,在所谓“裁决”出炉9周年的前夕,讨论南海的历史和现实有其重大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教授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赫表示,在历史维度上,殖民时期列强对南海群岛的管辖并不能形成该国及其继承国对南海的事实权力。这一时期列强间所签订的条约如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并不产生这些国家对南海的主权。据他研究,国家对地域的权力可以由国内行动而非立法或宣誓形成。实际上,中国渔民在南海的活动在很早就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健表示,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建立在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国际法理基础上。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并持续开发利用南沙群岛,中国政府也长期对南沙群岛实施了有效管辖。在国际法层面,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符合“发现”、“先占”、“有效控制”等领土取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人民自古在南海诸岛生产生活,根据现有资料表明,20世纪20年代前只有中国人民在此地活动。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已经确立,并未遭到任何阻拦,法国和日本曾试图非法侵占南沙群岛,但是侵略行为不产生权利,日本和法国从没有取得过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也就谈不到它们对南海主权的放弃问题。二战后,南沙群岛中国法律地位已经恢复巩固,这个情况下已经完成了对南沙群岛主权的恢复行使。此外,越南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曾多次承认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其表态具有国际法效力。中国的立场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任何外部挑战均无法改变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名誉教授安东尼·卡蒂表示,1933年法国所制造的“九小岛事件”并非法国中央政府的决策,而是由当时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军官所决定。实际上,20世纪,虽然法国曾趁中国局势动荡试图侵占西沙群岛,但英国和法国等国的外交部的档案都承认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卡蒂教授还指出,早在1974年,英国外交部的法律顾问们所给出的意见就表示南沙群岛是属于中国的,时任英国条法司的司长,英国内阁,英国防卫和国防海外领地委员会也都批准了这个观点。现在西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持模糊立场,认为南沙群岛不属于任何国家,但实际上南海问题毫无争议,西方国家对南海诸岛的态度源于地缘政治因素而非法律依据。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基于历史正义与战后国际秩序。二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依法收复南沙群岛,这一事实是战后国际体系的一部分,美、英、法等国都对此负有责任。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其利用民族主义对南海进行声索的声音高涨,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那是一贯的,即中国坚持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但同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务实。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后,中国愿意与其他南海声索方搁置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冻结进一步的占领活动,任何一方不应当再去占领新的无人岛礁。
胡波强调,这两年中国在仁爱礁、仙宾礁、铁线礁等问题上表现非常激烈,这是因为中国担心菲律宾要去占领新的无人岛礁,目的是防止菲律宾进一步占领无人岛礁而非自己要占领这些无人岛礁。时至今日,中国依然遵循着邓小平的搁置争议的政策和方针,只要菲律宾和越南等方不做进一步的挑衅,中国也不会通过强力手段来改变现状侵占部分南沙岛礁,中国并无意图以武力改变现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防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陈洁莹表示,海洋贸易的自由流通、自由航行等规则都是国际法所主张的正当权益。各国应当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利益。当前国际秩序正深刻变革,东南亚国家需重新定位自身与内外的联系。
陈洁莹提到,目前南海存在硬性对抗等风险。虽有东盟这样良好的沟通平台,但是当前国际社会在维护和平秩序上难达共识,且在南海地区有一些国家对于区域发展和国际发展的认知方向不同造成了沟通的不畅。
陈洁莹认为,应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和平法律方式解决争端,通过伙伴关系、多边主义等维持南海稳定,警惕单边主义破坏。域内外国家应超越主权争议,追求地区和平。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宋燕辉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希望能够把南海从一个充满潜在冲突的地点转化为一个未来能够带来繁荣与发展的海域,但部分国家的行动实则在破坏地区和平。宋燕辉强调,应当树立南海是人类共同遗产的共识,搁置领土争端转向共同开发,重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成立南海合作管理委员会。
宋燕辉还强调,域外国家时常在南海牵头举行军事演习或巡航活动,南海有关各国应当妥善应对分歧,尽量避免参加外部主导的军事活动,通过和平磋商解决分歧,尊重主权平等与国际法等。维持现状不易,各国需共同合作应对挑战。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徐晓东在发言中指出,国际社会对南海的认知多受西方话语主导。比如,AI平台如谷歌Gemini提供的信息体现出明显偏见,这些信息的来源无一例外地具有非中国的特征,无一例外地描述了一个在南海过度扩张、破坏规则、欺凌弱国的中国,甚至还引用了一个来自土耳其的与南海几无关联的资料,忽视了中国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他强调,语言并非信息缺失的根本原因,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和态度。他呼吁国际社会在认知南海问题时,应基于多元史料,移除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