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她之所以获得过半选票,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对涉及两岸关系民意的精准把握是最关键方面。这种民心民意的变化,是祖国大陆实力增长和对台政策正确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岛内反“独”力量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郑丽文的贺信中所言,多年来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致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成效积极。郑丽文也在复电中表示认同。
近年,各界对岛内主流民意的看法逐渐出现分歧。有人声称,“台湾主体意识”甚至“台独意识”已经成为岛内主流民意。其基本逻辑是主张“台独”、疯狂炒作“反中抗中”的蔡英文和赖清德接连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岛内一些民调结果也显示主张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占多数。
2020年和2024年两次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失利,也让部分国民党人对传统的大陆政策产生怀疑,主张尽量少碰两岸关系议题,与大陆要保持距离,少讲甚至不讲“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过去几年,国共两党虽然仍保持沟通渠道,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连胜文等人多次来大陆交流,但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陆后建立的“国共论坛”等品牌性活动已经停止举办。
实际上,“求和平求发展”一直是岛内主流民意。2024年初的选举中,赖清德的得票率远低于蔡英文;今年,民进党发动针对国民党民代的“大罢免”遭遇被零封的“大失败”;此次郑丽文高呼“我是中国人”,仍然获得过半党员选票。以上几个重要迹象都说明,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以及在两岸之间寻求和平与发展,才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这种声音之所以在岛内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呈现不出来,是民进党当局透过媒体管控、司法打压等方式压制的结果,实际上存在沉默的大多数。此前蔡英文当局强行关停了台湾的中天新闻台,赖清德当局遣返支持两岸统一的陆配“亚亚”等人,都对岛内的媒体平台和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寒蝉效应。
即使是蔡英文宣扬的“天然独”,也开始反思民进党“反中抗中”操作的虚伪性与危害性。每四年一次的地区领导人选举,“首投族”往往是百万有余,对于仅有约1900万资格选民的选举而言,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看,民众党的青年支持者并没有因为民众党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闹翻而出走,更没有因为其两岸政策向国民党靠拢而离开。相反,由于疫情后两岸民间交流的逐步恢复,以及部分岛内网红来大陆直播交流,使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大陆的看法越来越客观,对民进党当局抹黑大陆越来越反感。台湾《联合报》9月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其两岸政策的不满意度已经超过60%,比去年增长20%以上。
郑丽文正是敏锐捕捉到岛内民意的这一微妙且重大的变化,在参选期间不断高呼“我是中国人”,强调将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强化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台海和平稳定,开创两岸和平的百年基业,为两岸民众谋取最大福祉,助力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
同时,郑丽文在竞选中还承诺恢复“国统纲领”,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文创产业联盟”等具体事项。按照以往部分国民党人士的逻辑,坚持这种两岸政策主张是不可能当选国民党主席的。但是,现在郑丽文以超过五成的得票率当选,足见国民党基层以及岛内涉两岸关系的民意发生了重大变化。
展望未来,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也应该进一步抓住岛内民意出现的重大变化,在两岸关系上坚持国共两党的共同政治基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守护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携手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室主任、研究员)